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018年01月30日 17:17  点击:[]

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吉昌华1 郑水泉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872)

[摘 要]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进一步挖掘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党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合力,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共同建设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12-0095-004

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显著功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挖掘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一种追求真理、崇尚学术、陶冶情操、培育理想、生动活泼、严谨求实的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现状来分析,其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

1.价值引导功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中,价值引导功能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它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要求,以多种形式为载体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进而对师生进行精神、行为的塑造,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认同,积极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中。校园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治学理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精神导向,它影响着师生理想的产生、行为的选择,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性和先进性特征,也体现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中的教育导向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起到示范和教育效应;另一方面,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胜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2.规范行为功能: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校园文化的调节和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对外在行为的规范上。对于正在处于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想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提升品德修养,仅仅通过内在的自我引导和道德约束力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外在的灌输、熏陶和规范。大学校园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与行为条例,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面,是很有益处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对心理、意识、态度等内在方面的规范上。外在的规范日益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认同,形成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风尚理念,在强大的示范和辐射影响下,学生会主动自觉地遵循规范的引导和塑造,积极调整并保持思想与行为的一致。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产生重大影响,塑造他们的精神和理念,促使他们自觉按照准则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

3.品德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观念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信念、审美等方面的精神基础,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创造并享受着相对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氛围。高雅蓬勃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能深刻影响并引导当代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真善美,达到有效的环境育人。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校园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效果。

4.提升素质功能:培育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育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应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目标。校园文化不仅要知识育人,更要素质育人,提升大学生综合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实质强调的是文化引导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熏陶,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的创造及其建设过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提升。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德育工作突破口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在高校就要体现为育人为本。我们的大学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我们的育人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明了我们的育人标准,不能抽象地讲什么一切为了学生,而忘却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应当说,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厚感情、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进取,勇于担纲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学校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教育资源,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和生活服务主管部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关系,做到各部门工作协调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有效解决学生教学、管理、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汇聚大师,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通过弘扬“大气”,浓厚学校文化氛围,既培养学生“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又注重学生“忠诚、勤勉、朴实、友爱”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坚持不断创新的德育工作形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过程。德育工作形式要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适应时代前进的方向,达到全面、务实的效果。高校首先应该以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结合国情、世情,确定德育内容。其次,要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产业、后勤和办学支撑体系的改革等手段来加强学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再次,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把校园文化德育工作融入学生喜闻乐见、自主选择的文体活动、名师讲坛、仪式典礼之中,以多样化、多维的德育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且引导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高道德素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工作态度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希望当代大学生“把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这既是对青年学子的要求,同时也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并举的治学、治校精神,坚持“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一方面,要做到让德育课程结合实际生活并指导生活,在德育教学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丰富其生活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内涵,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生培养上,应当提倡、鼓励、促进学生关注国情、关心民生、服务社会。通过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在培训高校学生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为青年学子走进基层、熟悉人民、奉献聪明才智提供有效平台。通过充分发挥团委在鼓励青年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建立岗位实习基地等方面的作用,为学子们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岗位技能服务。

4.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能抵制错误思潮的德育工作风格优秀的大学要有博大、宽容的学术胸怀,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同时又能有效地抵制错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作为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着重关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内的构建;同时,大学又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及教育、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承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访问学者和交换学生的培养等形式来进一步增进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此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名师结合国内外形势热点、自身的治学经验和人生经历,讲授治学与为人之道,为莘莘学子汲取营养提供宝贵的平台,同时也为高校德育工作融入新的元素。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要求发挥学生、教师、党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合力,相互作用共同建设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性,包容多样,突出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氛围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格局。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是要正确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教育为方向,使学生增强文化的选择与判断能力,坚持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道德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因子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更大繁荣。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形式、内容和方法上可以多样化,体现时代特色和主体要求,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2.指导方法上,坚持时代性,在发展创新中提高德育效果每一个群体都是特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其言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实现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在指导方法上就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坚持时代性的

基础上创新发展,探索新的方法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面加入时代元素,在坚持主旋律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特征。在最基础有效的校园实践活动中,在固守学生社团这一重大阵地的基础上,更应该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优势有效实施德育,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主动权,使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3.物质文化上,坚持人文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环境育人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形象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标语标牌和雕塑等宣传设施以及校园绿化、美化环境等基础设施系统,是目所能及的物质文化组成部分。这些基础设施的构造和设计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能有效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因此,要提升校园物质文化水平实现环境育人,不仅要利用好现有的自然环境,还应挖掘和弘扬校园自身的文化资源,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景点的整体规划,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协调发展。

4.精神文化上,坚持凝聚性,在引导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校园精神文化是指高校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底蕴内核,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办学风格、集体舆论等,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它作为一种对人具有精神陶冶作用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可以非常有效地给学生注入丰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信念,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的同时严格要求自我,向更高更好的目标看齐。要发挥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应构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需求、科学向上的文化氛围及自由空间,使大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受其熏陶和感染。如通过校训、校风、校徽等主体文化产品传播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的行为。

5.制度文化上,坚持规范性,在约束激励中促进大学生协调发展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校园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高校教育目标、培养方式、办学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等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创建高校制度文化,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前提,以社会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时代要求和主体需要为基础和前提,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着眼点,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归宿。具体而言,应深入分析时代特色和学生身心特点,形成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6.行为文化上,坚持实践性,在身体力行中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主体言行中的“活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首先,要抓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推进大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更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其次,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特点。同时,把校园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民情,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

上一条:海纳万邦文献 促进社科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外文文献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30年回...
下一条:“佛教的发展”和“发展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