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在探索运动成绩提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时,从日本女排蝉联世界冠军中得到启发,借鉴了大松博文“魔鬼式”的训练方法,进行极限训练并在竞技体育中推广。从此,我国排球训练贯彻了“三从一大”的方针: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这种超强度的训练方式和对队员自信心的强力打造,为中国女排日后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综观中国女排走过的成功路,不可否认,“三从一大”在提高运动成绩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况,使运动员在特定的环境中训练更得当、更有效,更贴近运动员的承受度。从训练结构上来说,最大的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大,刺激训练的痕迹就深。人的“极限负荷”容易提高运动成绩。在强负荷的刺激下,人对运动会产生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越熟练,训练效果就愈好。但是长时间运动负荷的最大化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控制动作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运动员的伤是影响提高成绩的障碍,因此,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就要对训练的量和负荷,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加以选择。以及时纠正运动量过大或不足,带来的运动负荷的不平衡。
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的训练方法是一种“量配”技巧。通过对运动负荷量的检测来控制运动员适合的负荷量。除了用心率外,采用生化指控来控制运动量更为科学,更具针对性和安全性,使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能得到及时修正,不断地完善、提高。因为受训者的类型很多,运动量的安排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大负荷可以提高成绩,有的人则相反。因此,专业训练要强调“极限运动负荷”合理化的平衡。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只有通过有计划地选择和有步骤地调整好“大、中、小”运动负荷,适当选择负荷最大化的时机。在实现运动负荷最大化时要观察、控制在合理化范围。这样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赛前最佳时期以及伤病的减少都有益处。
循序渐进是人体适应运动负荷的基本规律。运动负荷阶梯式的递增,可以使机体的功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较长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强化训练。生物学系统可以对高于正常活动的负荷产生适应,并能避免过度负荷而造成的系统衰竭,引起损伤。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按照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的规律有节奏地、阶梯式上升。运动负荷应有恒、有序、有度,使受训者的机体有机会恢复和超量恢复。在机体适应后,运动负荷必须不断递增。排球训练负荷调控方式,多采用渐进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强度控制:最大心律=220-年龄,大强度180次/分以上;中等强度150次/分以上。
运动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从实用性角度来看,控制方法完全可以掌握。单从运动强度大、时间短的训练效果看,比运动量中,训练时间长的效果相对好。如果训练负荷量不够,运动员就会形成“运动省力”,必须要给他新的负荷刺激,才能提高能力。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对运动量的刺激反应也不同,因此,运动负荷的量,应加以区别。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又不会影响训练效果。他的实效性就是提高训练效果,他的稳定性就是减少运动不足造成的失误,以及运动过量带来的一连串负效应和运动损伤。
运动员创造新的成绩,长时间保持良好状态,掌握训练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必不可少。
然而,运动强度的提高是追求最大化,还是追求合理化,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受训者的自身素质有差异,因此,对运动负荷的最大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运动强度过大又是一个“杀手”,长期的、过大的训练强度会使受训者自身免疫机能受到很大影响并能引起伤病,运动能力下降。
竞技体育能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依然保持运动强度实际效果的平衡性,因为,训练的过程应聚集受训者的优势,再者,提高运动强度与运动效果之间有着一个中间值,这个中间值就是运动负荷的合理化。
从总体看,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小比大有安全性。但是,从实效性来说,运动强度大比小就更胜一筹。此外,为了修正运动负荷使其更加合理化,避免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训练效果,训练应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运动强度,所以说,对于一个称职的教练,一个非常在乎运动成绩的运动员,一个合理强度的叠加提高,才是最佳的选择。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定量负荷通过科学的控制方式,完全脱离盲目的束缚,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资源,不会影响到训练成绩的稳定性。在每次的训练中,大部分需要提高技术,发展技术的稳定性,在竭尽全力的训练方式下操练技术,选择关键性的技术,提高它的实用性和耐疲劳性,保持技术100%的不失误。
现代训练的发展以及影响排球的生物学因素的变化,必须解决因训练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单位时间内运动量加大与受训者负荷承受能力的不对称性。改变训练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训练观念,有超前的训练意识,根据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专项运动生理负荷的最大化与合理化的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撰写人: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