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由教育部等33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前期争夺赛、排位赛基础上,冠军总决赛于2024年11月21日在天津圆满落下帷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赛事,标志着在连续成功举办16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我国职教赛事迈上新台阶。
大赛以“技炫青春 能创未来”为主题,秉持“精彩、公平、专业、开放”的办赛理念,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2701所职业院校和机构,共计8121支参赛队伍、29000余名选手参与,创造了规模之最、规格之高、影响之广的历史记录。大赛在全国32个赛区、131所承办学校全面铺开,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赛事体系和严格的层层选拔机制,成功遴选出3支国内队伍和2支国际队伍晋级冠军总决赛并决出最终优胜团队。得益于全国各赛区的精心组织和选手们的精彩表现,本届大赛充分展现了国内外职业学校学生的精湛技能和创新实力。
大赛的成功举办,搭建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交流的高水平平台,展现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创了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
一、突出战略定位:彰显大赛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创新平台,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是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大赛办大赛的重大制度创新。大赛在引领“三教”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职业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引领作用,对服务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服务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2024年大赛主动对接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民生福祉重点行业,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为指引,整合大赛赛道设置,变革大赛赛制安排,以大赛升级推动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职业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契合市场岗位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赛升级后设置校赛、省赛、总决赛三级赛制,引导地方政府、职业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设置实际举办赛事,对接地方重点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培养技能人才,通过“赛道—小组(赛项)—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推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才培养出口对接就业岗位缺口。同时,也更好助力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融合,为推动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注入了新动力。
(三)服务大国外交布局体系
在国际秩序进入制度体系重塑“再全球化”的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成为新时代平衡全球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首次全面升级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舞台的重要呈现因素、引导因素、展示因素,是继“鲁班工坊”后服务我国外交大局的另一张“国家名片”,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会—盟—奖—赛—展—刊”六大公共产品之一。大赛搭建世界各国青年学子的技能交流展示平台,是我国职业教育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路径。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互学互鉴,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职业学校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要育技,更要育人。升级后的大赛通过比赛机制、参赛形式和评分要素的改革,实现赛道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同台竞技,创新性地考查不同专业学生基于技能操作的综合素质表现。这一改革更加贴近职业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际,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职业学校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回归育人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全面提档升级:推进大赛改革创新
2024年大赛从整合设置赛道、变革赛制安排、创新参赛形式、改革呈现方式、优化评分规则、扩展参赛对象、增设专家点评、搭建职场通道8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凸显大赛综合育人导向。
(一)新赛道:立足教育属性,整合赛道设置
立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育属性,按照相似性、可比性原则,结合职业教育专业内涵和教育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国家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行业、民生福祉密切相关产业和生产实践需要,将原来围绕19个专业大类设置的169个赛项优化归并为42个赛道,实现了赛道设置的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二)新赛制:变革赛制安排,突出以赛促教
大赛升级后实行“校赛—省赛—总决赛”三级赛制,总决赛分为争夺赛、排位赛、冠军总决赛三个阶段。新赛制在保证国内参赛队伍的广泛性和覆盖性基础上,通过层层选拔、逐级提升,带动广大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赛,夯实校赛、省赛基座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增强技能本领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总决赛比赛方式,显著提升了赛事的竞技性、观赏性、精彩度和含金量。
(三)新形式:创新参赛形式,强调“三个自主”
参赛队伍可根据赛道设置,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实际需求和实践要求,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名称、设计参赛内容并选择参赛设备。这一创新突破了过去由专家依据技术规程设计赛题、学生依据赛题被动备赛参赛的局限,按照“企业要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练什么、比赛比什么”的思路,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找准企业和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在注重发挥产业需求引导作用的同时,强化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基础作用,积极推动大赛内容与技术变革、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四)新方式:改革呈现方式,彰显职业素养
大赛创新采用“操作+讲解”的双线展示模式,技能操作重点展示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以及解决技术难题的创新能力,现场讲解着重阐述总体思路、技能要点、主要成果、项目创新等,改变了片面考察单一技能的做法,更加注重综合表现和团队协作。大赛创新性地设置了差异化的展示时限——争夺赛作品需在1小时内完成整体任务展示,确保技能操作的完整性,体现基础性和全面考察,反映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排位赛和冠军总决赛作品则要求在10分钟内精准展现核心技能,突出综合性和重点考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五)新规则:优化评分规则,注重综合能力
大赛在评分体系上实现重大突破,创新构建了“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五大统一评价要素,坚持量化评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采取结构化赋分方式,技能水平占60%,其他项各占10%,做到技能“味道”不变的同时,将评价重心从单纯比拼“熟练度”转向全方位考察综合素质。新的评分体系在坚持量化评分客观标准的同时,注重发挥裁判专业判断的作用,有效避免片面技能应赛,有利于引导参赛选手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六)新选手:扩展参赛对象,提升社会影响
大赛扩大了参赛群体,不仅增加了国际选手参赛规模,还首次纳入3年内毕业生参赛。这一创新举措推动职业学校从技能成长维度考查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从毕业生职业发展角度评价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倒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大赛健全了国外学校参赛机制,完善了组队方式、竞赛内容、奖励办法等配套措施,吸引了更大范围的国际学生参与大赛,搭建了国际技能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学生切磋技能、增进友谊,成功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打造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赛事品牌。
(七)新环节:增设专家点评,对接产业发展
冠军总决赛特别增设嘉宾点评环节,邀请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职教专家以及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技能大师等以多维视角对参赛项目进行点评;从产业需求端的项目应用价值和岗位人才能力需求,来审视评价院校供给端的项目应用前景和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有效推动参赛项目对接产业发展、引导选手素质适配岗位需要。
(八)新通道:深化产教融合,搭建职场通道
大赛重塑校企合作新模式,致力于吸引更多生产型、服务型企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和世界知名企业深度参与,推动企业由过往设备资金支持为主转向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为主。例如,大赛创新性地在总决赛期间举办企业签约对接会,搭建人才输送直通车。多位优秀参赛选手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工厂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军企业现场签署就业协议,实现了从赛场到职场的无缝对接,为技能人才搭建了高质量就业渠道。
三、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六更”办赛成效
2024年大赛通过强化大赛综合育人功能、优化产教融合方式、规范大赛管理体制,全力打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赛事品牌,构建技能人才国际交流平台,取得“六更”成效。
(一)规格层次更高
2024年,连续举办了16届的中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正式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总决赛盛况空前,来自40余个国家1400余名中外嘉宾现场观摩。在中国教育部和多国教育部及天津市等各国内赛区领导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获得冠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参赛队获得亚军,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古斯学校、缅甸瑞波政府技术学院参赛队获得季军,充分展现了大赛的国际竞技水平。
(二)覆盖范围更广
大赛实现了国内外参与度的双提升:在报名参赛方面,国内2.8万名选手踊跃参加总决赛,创下历史新高;国际赛场上,来自韩国、日本、印度、埃及、南非、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六大洲73个国家的1280多名选手参赛,充分展现了大赛的全球号召力与影响力。在选手获奖方面,大赛共计产生4528支获奖参赛队,其中,国际组金奖参赛队40支共138人,银奖参赛队60支共196人,铜奖参赛队109支共334人,金银铜奖获奖队伍覆盖六大洲45个国家;国内组金奖参赛队777支共2828人,银奖参赛队1382支共5096人,铜奖参赛队2160支共7950人,覆盖全国32个赛区。参赛规模、地域范围、赛道项目等各项指标均创历届之最,彰显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品牌影响力。
(三)教育味更浓
充分发挥大赛作为职业学校育人载体的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夯实技能本领基础上,加强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服务学生终身发展。2024年大赛把促进产教融合、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体化设计赛道、赛制、评分规则、比赛形式和组织方式,力争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融,努力引导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从就业导向向生涯导向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大赛的教育属性。
(四)应用性更强
大赛升级后,参赛选手自主确定参赛项目,多数项目都源自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实际,参赛项目质量较往年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在项目设计上,体现了“选自真场景、解决真问题、展示真技能”的目标定位,让比赛真正贴近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和产业实际需求。大赛冠军总决赛5支队伍分别展示了柔性生产装配、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船舶主机数字化检测、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以及智慧文旅等内容,聚焦中高端制造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更加紧密,获奖项目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五)战线评价更好
2024年大赛不仅搭建了世界职业院校的技能竞技舞台, 更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育人成效。大赛执委会赛后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大赛中,96%的参赛选手认为大赛有效促进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85%的毕业生表示大赛经历显著提升了其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战线普遍认为,本届大赛在赛制升级、赛道设置、评分标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达到了“比赛有新意,组织很严密,育人导向强、效果好”的预期目标。在冠军总决赛阶段,大赛搭建了世界职业院校的技能竞技舞台,开创性地构建了一个集技能展示、经验交流、校企对接、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化平台,这一创新模式展现了中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思路,充分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塑造力和影响力,也为推动国际职教领域的互学互鉴、共商共享提供了重要平台。
(六)媒体关注更热
本届大赛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全国主流媒体在大赛争夺赛、排位赛、冠军总决赛各赛段持续跟进报道,使受众能够持续关注大赛动态,保持赛事热度。比赛期间,累计共有30余家各级媒体反映大赛盛况。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了大赛,并从赛事规模、改革导向等方面对大赛升级进行了全面解读。冠军总决赛比赛当晚,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天津云、网易天津等平台对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1000万。
四、共谋未来发展:打造世界级品牌赛事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贯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重要一年,为持续强化大赛综合育人功能、提升赛事实施科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促进大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25年大赛要在认真总结2024年大赛升级工作经验和成效基础上,巩固改革成果,深化赛事内涵,完善制度设计,锚定强化大赛育人功能核心目标,不断提高赛事质量,把大赛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职教品牌。
(一)坚持综合育人导向,优化大赛实施方案
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未来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发展规划,学习借鉴世界知名赛事办赛经验,适当优化赛道设置,形成“导向效应”,引导职业学校回归育人本质,有机对接产业需求。明确大赛总决赛各阶段赛事办赛定位,增强赛事专业性,科学合理分配各赛区争夺赛参赛名额。充分考虑统一评价和不同赛道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评分要素和比赛规则,强化技能水平评价,完善平行组设置、比赛内容呈现方式,增强大赛实施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二)强化大赛组织保障,提升大赛办赛质量
从制度设计、组织架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持续提升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在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赛事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大赛章程等核心制度,形成涵盖赛前组织、赛中实施、赛后总结的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在组织架构上,优化管理体系,明确组委会、执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及承办校等主体的职责权限,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在技术支撑方面,打造智慧竞赛平台,构建满足各级赛事需求的一体化竞赛平台,推进赛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在质量保障上,建立科学的赛后调查机制,开展常态化跟踪研究,为赛事持续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三)推进资源转化利用,助力职教“五金”建设
注重转化实效,进一步深化大赛资源利用转化,引导职业学校将大赛项目中引入的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等内容反哺于教学过程,推动优秀参赛项目内容对接专业课程标准,形成一批教材、课程、案例(作品集)、实训手册、教学标准、视频资源等教学成果,夯实“五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教育教学改革交流平台,推进赛事成果展示交流、应用推广,为获奖作品和优秀选手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交流空间。强化科研引领,针对大赛组织模式的创新性、赛事定位的长远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开展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办赛实践创新及成果转化。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
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职教赛事品牌。在赛事规范上,完善国际组参赛机制,优化多语种赛事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品牌建设上,加强大赛国际化标准建设,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职教赛事品牌。在资源共享上,推动职业教育标准、课程、师资等优质资源的国际互鉴,深化产教融合的国际合作。在国际参与上,积极拓展全球合作网络,促进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大赛,打造富有活力的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