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8年01月30日 16:17  点击:[]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影响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采取对策,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犹如一股强大的风暴,从文学艺术领域迅速蔓延到社会文化和哲学等领域。所谓现代主义,是指18世纪以来的启蒙思想,它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主流,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的挑战、质疑和反叛。在当今各种社会思潮中,后现代主义算得上是最为复杂的思潮之一。它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和队伍组成的复杂性,即使在后现代思想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在此,我们把后现代主义理解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其主要理论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衡量一切。但是,现代主义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人在失去主体性的同时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完全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是要对现代主义进行“纠偏”,在现代主义做得不够的地方实现“超越”。

第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总是为世界确立一个“始基”,假设有一个无法更改的本质存在,人只要去认识发现这个本质就行了。这种做法被德里达批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被利奥塔称为“元叙事”、“宏大叙事”,都应该被“解构”。

第三,反对中心论,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中心”,事物之间没有同一性,只有差异性;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偶然的,不确定的,因而整个世界不是统一的,而是“碎片化”的。这种非中心性、零乱性、不确定性就是对抗现代主义中心论、统一性的有力武器。与此相适应,后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就是随意性、休闲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客观地说,后现代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包括: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休闲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人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受到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后现代主义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等各种中心主义的批判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反思精神,建立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主张差异性原则,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多样性的世界……。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第一,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的特征从根本理念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现代性”的范畴,其目标是要培养符合一定标准的人才,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探讨。然而这些想法与做法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大都是要受到批判的。从哲学层面上讲,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唯心主义的传统,它企图消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认为现象背后无本质,历史之中无规律,任何对于规律的探求的做法都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因此,所谓“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根本就不存在,也不存在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严重损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基础、原则的批判、对不确定性的坚持,最终必然会导致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第二,后现代主义“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休闲随意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缺乏远大理想、追求享乐的消极后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大众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当代中国正在从一个以权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社会向一个以商业文化和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转变,而后现代文化的发展又为商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超女”“、快男”现象,本质上是对精英文化的反叛。它使文化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转向,即从以往的“明星娱乐大众”模式转向“大众娱乐大众”和“大众创造明星”模式。在此过程中,文化成为大众“玩”的对象,大众在“玩”文化的过程中,自身个性得到了张扬,以往被认为神圣的主题,现在被肆无忌惮地“恶搞”、夸张和变形,其神圣性在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呵呵”一笑中化为乌有。应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大众化与消遣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释放心中的压力,这也是《大话西游》、《水煮三国》、《武林外传》等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但是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于远大理想的“告别”,对于各种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的漠视“,怎样都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副强力“消解剂”,它使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成为多余,其直接后果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标准被模糊,荣辱观被抛弃。而一旦放弃了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放弃了道德标准和价值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必然会出现价值危机。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十分有害的。

第三,后现代主义的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对于差异性的强调和对于统一性的否定,主张多视角考察问题,这对于正确认识世界的多样性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把多元化思维推广到极致,就会损害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而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必然对任何指导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持否定态度,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果真如此,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众多的指导思想面前无所适从。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大肆宣扬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其实质是要在我国搞和平演变,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好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后现代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开放态度,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是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得不到凸现,整个社会必然会价值观混乱,一盘散沙。为此,一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普及,为社会大众提供弘扬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使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掌握群众,成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直面多样性。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意味着实现思想观念垄断,而是在一元主导的前提下提倡多样化。三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建设。以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网络文化建设等为抓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民众提供明确、方便、易记的道德行为规范。

第二,处理好“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是指以对人的管理为核心,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们行为科学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实现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1]这种柔性管理方式我们可以称为“软权力”,它与制度、规范等带有强制性的“硬权力”相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图通过强制性的“硬权力”把教育对象“塑造”成为同一规格的人是不可能的。柔性管理的优点在于,它通过对每一个教育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通过人性化的途径进行教育引导。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个积极性,特别是教育对象的内在动力,鼓励和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处理好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自身建设。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特性,但二者的性质不一样。自阶级社会出现以来,意识形态性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伴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具备的特性;科学性则是从应然层面来说的。正因如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之间常常出现矛盾。要化解这个矛盾,只能从科学性上入手。为此,一是要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要打破不同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的界限,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视角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二是要提高教育目标的科学性。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多面型、立体化的教育目标,使不同的教育对象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目标重点,真正达到因材施教。三是要提高教育过程的科学性。要联系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四是要提高效果评价的科学性。要加强实证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建立不同指标的评价体系,使效果评价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四,处理好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关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前所述,后现代主义并非完全不好,其革命性、批判性因素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保持对自身的批判性观照,时刻反思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包括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目标的时代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途径的可行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批判性观照。我们常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于“生命线”的地位更多的是强调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维护作用、建构性价值,而忽视其批判性价值。事实上,批判与维护是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没有对于现实不足的批判,就无法实现维护的目的。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建构性作用的同时,需要以反思的态度指出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在社会层面上的反映。这一思路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的作用。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批判,但是这不能淹没后现代主义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只要现代性的弊端一天不克服,只要现代‘划一’的思维方式统治我们一天,只要‘霸道’心态依然强势,后现代主义就有存在的必要,后现代的故事就还要讲下去,后现代的风景还会长久驻留在我们的视野里。”[2]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陆国祥.论后现代思潮影响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柔性管理[J].高教论坛,2006,(2)

上一条: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
下一条: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与钟启泉教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