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世博——从文化意义上走向世界大国的标志性事件

2018年01月30日 16:17  点击:[]

“文化星系”与“罪恶渊薮”:城市的两面性反思和未来想象

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变迁,世博会本身也在发生改变,从过去注重新技术、新科技,到现在融合了技术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从过去侧重展示新奇、新颖的东西,到现在注重提出新的思想和观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届世博会的主题都包含了一整套新思想、新观念。本届上海世博会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的新构想。

自2007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生活在城市中,世界进入了“城市纪元”,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正是从积极层面提醒人们去关注城市本身存在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在构建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也重塑了自身。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即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具有兼收并蓄、包容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文化的聚变和财富的积累。但是,城市的发展也给人们提出了挑战。人们早已发现,城市可能是主要问题之源,但也可能是解决世界上某些最复杂、最紧迫的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城市是人类聚居和创造公共财富的场所;另一方面,城市又是贫穷、社会分化、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根源。城市在被描述为“创造力的熔炉”、“人们能够表达各种思想和意见的论坛”、“多元文化集中的星系”等的同时,也被形容为“地狱”、“迷宫”、“梦魇”、“罪恶的渊薮”等。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已经引发了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仅从环境角度看,全球目前有超过10亿人口生活的城市地区,超过了空气污染程度的健康标准。可以说,城市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已是人们的共识。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是能提供美好生活的城市呢?郑时龄说,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表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提出的标准就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即一个理想的城市必须是能够让人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的、安全的、幸福的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具体到本届世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认为,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所提出的五个副主题就构成了一个能够令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这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归结起来就是能够让不同阶层的人在城市中都过上安全、舒适、愉悦的生活。这些主题也是本届世博会提出的有关城市的新的价值观。

应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打造人类未来文明梦想

除 了对全球城市发展提出新的构想,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还有着特别的意义。

目前,中国已有数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也超过了一百座。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世界城市发展的问题。对此,傅崇兰提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期,未来10年至20年还将有几亿人口转入城市,环境污染、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规划、文化保护及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使中国的城市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实际上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提出了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处理好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城市发展中注意保留更多生态资源,避免城市规模无限扩张;处理好城市与社会的关系,把维护社会和谐及发挥城市尊重人、教育人、养育人的功能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处理好城乡关系,注重保护城市劳动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将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更为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谈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郑时龄也指出,因缺乏经济支撑、产业结构转型缓慢等问题而产生的超越实际条件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全国普遍出现的造城运动,已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各省市区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同一城市不同地区的城市空间和环境品质也有较大差别,许多城市的开发区或新区与原有城市的融合已经出现很多问题。另外,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片面追求建设速度、注重城市规模的情况,结果造成了粗放型的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忽视建设质量。这些都是中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处理好城乡关系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大量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与原有的城市居民共同构成了维持城市基本功能运转的主体。但是,从目前的城市化状况来看,城市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合理地考虑这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居住需求。城市对他们的接纳非常有限。除了改善生活环境,让这部分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还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他们及其子女的继续教育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就不可能完善。毕竟,“和谐城市”才是上海世博会给人们打造的未来城市梦。

让 中国直接触碰世界 让世界深入认识中国

谈到世博会的功能,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对记者表示,世博会是19世纪的产物,它有时代的局限性,因为这种展览毕竟要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实际上,单纯从展览角度讲,世博会完全可以搬到网上,通过远程传播和3D技术来实现人们了解其他国家先进科技和技术的愿望。但是,对媒体时代的人们来说,世博会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转化为先进性。由于人们整日躲在网络和虚拟世界,亲身感受某种技术、物品和文化成为一种难得的经历。毕竟,人们出一次国,只能了解一两个国家的部分文化,而在世博会上,人们可以集中看到众多国家提供的多元文化样本。作为传统的跨文化交流方式,世博会把不同质的文化定制在一个特定空间,为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中国人而言,这必将是一次难得的直接接触世界的机会。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恒也认为,世博会实际上拓展了一个国家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文化,世博会展示的各种文明成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它能够告诉人们如何做个一个文明人。同时,陈恒还提出,由于近代西方从物质、制度乃至精神层面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追赶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更是提出了“走向世界”的口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成功举办奥运会表明,中国已经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必将成为中国从文化意义上走向世界大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严锋还从历史角度阐释了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意义。他提到,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曾描述了60年后中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形。作为中国现代性的提倡者和建设者,梁启超对万国博览会的憧憬除了商业、器物之外,还有精神和学问。在梁启超看来,这将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盛会。今天的世博会恰恰延续了近代以来众多如梁启超一样的中国人渴望大国崛起和中华文明复兴的梦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会是展示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形象的重要契机。

正确对待技术进步 避免将世博会单纯物质化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人们看待世博会的心态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还是提醒,要用平常心,正确对待技术进步,带着忧患意识去看世博会。

所谓用平常心看待世博会,就是不能夸大世博会的作用。世博会凝聚了中国人百年来的强国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牵强附会地赋予世博会某种高度。实际上,每一届世博会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是令人难忘的就是成功的。所谓带着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去看世博会,就是要避免猎奇心态,批判地看待技术进步。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造力和技术进步的盛会,但同时也是对科学技术及人类创造力进行反思的盛会。世博会的主题在提醒人们,技术至上是危险的,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人要有敬畏自然的心态。傅崇兰也提出,科技是把双刃剑,只有让科技拥抱自然,才能避免城市发展中的不可持续问题。正因如此,陈子善提出,看世博会最好不要仅仅为了猎奇,而应该对世博会所提出的理念有更多关注。

严锋也指出,我们不应该把世博会仅仅看成是物质交流的大会,而应从精神层面,更多地体会其中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撞击。物质与精神不能简单割裂,技术包含着人类的文明思想。看世博会的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应该把看谁发达当成看世博会的目的,而应更多地去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和创意,应该避免将世博会单纯物质化。

稿件提供:耿静静

上一条: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
下一条:2007年中国十大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