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中国大学应如何看待“帐篷哥”?

2018年01月30日 16:17  点击:[]

这几天“帐篷哥”出名了,据北京晨报报道,出生于1990年的赵铭(化名),去年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考入山东一所理工类高校。一个学期后,他主动退学来京。目前,赵铭每天都会去北大旁听课程,为了省钱,他每晚都在清华大学青年公寓楼道中搭起帐篷过夜。

退学进京住清华楼道到北大旁听 "帐篷哥"图啥

赵铭说,他去年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入山东一所理工类高校。但周围同学的状态让他非常不满,“他们除了通宵玩游戏,就是看小说,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赵铭说,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被周围人影响,于是在一个学期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学!

他用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说服了父母,2010年初,一个人来到北京,并在北大、清华两校之间稳定了下来。赵铭说,他来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去这两所高校旁听课程。

为了省下房租钱,赵铭就在清华校园里寻找着能睡觉的地方。自习室的角落,荷塘边的板凳,还有自行车停车棚都睡过。“天冷了,我只能进楼道睡觉了。咬了咬牙,花499元买了一套户外帐篷和睡袋。从此,就搬进了青年公寓的楼道里。”赵铭说。

清华宣传部副部长于先生称,他们赞赏这种求学精神,但不鼓励夜宿校园的行为。清华北门保安则透露,已接到领导命令,禁止赵铭再将帐篷寄放在保安值班室内。

他在北大卖过水果,在清华当过保安,闲暇之余,就去两校旁听课程。因为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他每天都尽量控制伙食费,“早餐2元,中午和晚上一般都是3.5元,这样一天才花9元钱。再加上其他的生活和学习必需品,每月500足够了。”赵铭说,这得益于他靠一顶帐篷省下了租房的钱。

晚上11点40分,清华大学某公寓6层楼道内,温度只有零上几摄氏度,赵铭一边熟练地搭着帐篷,宿楼道这种行为,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对他而言却不算什么,“人生就应该多点挑战。”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收起帐篷,送到北门保安室,然后借用里面的卫生间洗漱一下去北大听课。“现在很多老师都认识我了,见面还打招呼。”至于洗澡等问题,他透露,“去洗手间接一盆冷水洗,对身体特有益。”

当记者再次在北大校园中见到赵铭时,他刚结束了一上午的课程。“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我希望到此为止吧,我就是一个求学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记者提出要随他去听课,但遭到拒绝,“我不想给这两所高校带来麻烦。”

有人说,这是一个年轻人在艰难中刻苦求学的佳话,它不比凿壁偷光那么夸张,不比囊萤夜读那么艰难,但隐喻的意义是一致的,年轻人求学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虽然搭帐篷夜宿清华充满凄冷,但北大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一定能让他温暖,这也是“帐篷哥”能坚守帐篷的精神力量。

可这样的佳话能不能继续,不是“帐篷哥”的毅力和信念就能决定的。许多人看到报道后,立刻想到了前段时间的“蛋居者”:媒体的报道反倒成了举报信,这枚“蜗居蛋”不得不搬离。许多人担心“帐篷哥”的故事被公开后,命运会和“蜗居蛋”一样。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以后蔡元培每年在学生开学的时候都要将此重申一遍,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对于“帐篷哥”这样纯粹为求学问而来的年轻人,我们的大学也许应该换一种姿态对待他。

不带哥,可不可以,肯努力的人,不要让他被世俗化了就好。——枫涛

执着严谨的求学精神值得中国千千万万个莘莘学子学习,然而,行为上还是应该有待考虑,其实,“帐篷”哥的行为似乎有些偏激,之前的大学毕竟是自己辛苦学习结来的果实,虽然是不理想的果子,但是,看你怎样去品尝它。中国不是只有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只不过有着较雄厚的学术背景历史,每所大学都有每所大学的历史和背景,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你囫囵吞了那个果实就妄下结论可不行。学习看个人,环境只是一方面,如果真的是纯粹的学习,那么,环境的好坏只是借口,“帐篷”哥辛苦求学到北大、清华只是满足了暂时的心理所需,看似精神可嘉,实质上是位“懦弱”哥。——何林

记得古人有说过,读书不在于环境,只在于你的心态,那么容易受别人影响,说明心理素质不过关。——郭荣康

看完此报道,我很感动,同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虽然我们差了一个时代,但却是同龄人,很佩服“帐篷哥”的勇气与毅力,他不在乎外界对他的评判,他只有单纯而又神圣的目的,那就是求学!看看我们身边的同龄人,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太多的人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却不学习知识,而是在熬夜玩游戏浪费时间!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帐篷哥”以这种艰苦的方式求学,但是在优越的条件下不知道珍惜是玩不应该的!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帐篷哥”的勇气、毅力、意志等等这些品质,同时希望大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对待一个求学的孩子,也希望学校能够换一种态度对待这个新时期的学子!——吕颖洁

“帐篷哥”和“蜗居蛋”其实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试想,要是房价和租价都在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那么这种反常和极端的个案是不是就会减少了?新闻喜欢捕捉社会反常信息,恰恰是这些信号告诉我们,某些方面亟待反思和补救了。正如“帐篷哥”所发现的,学校里的多数学生并不热爱学习,而热爱学习的他却不属于主流,甚至被北大清华的管理人员为难。蔡元培的话言犹在耳,希望中国的大学能够善待新时期的“帐篷哥”。——刘鹏飞

一个人要有激情、有追求,尤其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做到这些已是很了不起了。“帐篷哥”是个好青年。他努力去追求向上,值得我们学习。吃什么苦,乃至学到什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劲头。——王朢

人民快评:学术,能否只是学术?

哄哄嚷嚷近半年的朱学勤博士论文被指涉嫌抄袭事件,终于由当年颁出博士文凭的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做出了调查结论。公告未出,已有众多媒体闻讯而去。

“能花十几个小时就批倒一个名学者,确实让我一时兴奋,头脑发热。”当初,发网帖揭朱学勤抄袭的网友曾这样说。的确,在揭黑打假、惩治腐败等方面,网络给了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便捷平台。只是,便捷自由的表达,未必就意味着公平、正义、明察秋毫。

在学术问题上,尤其如此。像朱学勤博士论文是否涉嫌抄袭这样一种真假只能由熟知学术规范规则的专业领域权威人士判断的话题,一下子成了大众媒体报道的对象,容易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未辩事实真伪,已有了道德评判。当初,这个“学术”话题受到强烈关注,成了“事件”,恐怕也是由于许多人并没有仅仅把它看作一个学术规范、学术风气问题,而是存着某种江湖帮派的狭隘偏执心理,有意无意要将其复杂化、意识形态化。如此态度,在学术圈也并不鲜见。一位专家说,他们接到的学术不规范事件投诉中,就有不少是出于某些立场相左、利益纷争引发的。

小小朱案,也许可以就此尘埃落定。但从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了国内这类学术规范事件调查处理的渠道依然不够畅通不够健全。在一个学术泡沫化、功利化的浮躁时代里,学者自律性不可恃,若无足够通透、强大的他律机制,学术风气的整顿端肃,恐怕还需要很长时日。

什么时候,我们能让学术问题仅仅是学术问题呢?★

(稿件提供:吴晓明)

上一条: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
下一条:2007年中国十大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