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人民时评: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2018年01月30日 16:17  点击:[]

2011年10月1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姜泓冰

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巾,人人知道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没有想到,在陕西西安的某个小学,竟然会由此派生出一条惹眼的“绿领巾”来。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厌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一年级新生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记,衬着一张张稚嫩笑脸,像新长出的苗苗一般可爱而充满希望。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因而格外触目惊心。看见孩子们一离开学校就赶快摘下“绿领巾”藏进书包的动作,听见系“绿领巾”的孩子说“不戴怕老师说”、系红领巾的孩子说“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时,这样的触动尤其强烈。

应试教育给了我们众多考试和依照学科考试排名评价学生的强大习惯。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贴得最牢固而显眼的,就是这一种分类标签:尖子生、差生、中等生。在不少学校,除非你有特殊背景,否则只有学习成绩优秀者才有做班干部、评先进、率先入队入团的资格;同一种违纪行为,优等生和差生得到的反馈和处罚多半也相去甚远。如今,西安的这个小学干脆用红、绿两色的领巾,让优等生和其他孩子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稿件提供:王小娟)

上一条:人民网论:动真碰硬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
下一条:2007年中国十大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