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础信息
课程名称 |
中华传统文化 |
课程代码 |
JC-0-1-1-1-020B |
课程学分 |
2 |
课程性质(公共或专业+必修或选修) |
公共 |
课程总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
适用专业(授课对象) |
出旅游管理外各专业 |
先修课程 |
中学语文、历史及其他人文课程 |
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无 |
对应的职业技能大赛 |
无 |
是否允许免修 |
否 |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我院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中学《语文》《历史》及其他人文或自然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人文素养课程,其功能是对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工作岗位,通过对诸子思想智慧、中华礼仪文明、中国古代教育精粹、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国传统传统民俗及古代科技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助推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后续《应用文写作》《沟通与交流》及其他人文素养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熟悉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体悟中华民族品格;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完善人格,深化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弘扬中国价值;从而助推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如下:
1.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提高道德品质,培育济世救人、助人为乐的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和合精神;
(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责任担当、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促进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5)健全学生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6)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7)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要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根本精神;
(2)了解中国先秦诸子主要思想,熟悉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区别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观念;
(3)掌握中国传统礼仪精神,合理应用并指导个人行为;
(4)掌握中华传统美德元素,领悟传统美德的丰富蕴含;
(5)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熟知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
(6)熟知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等文化成果;
(7)了解中国传统服饰、饮食、民居、婚丧嫁娶、节庆等习俗及文化特点;
(8)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历史,熟知大唐的对外政策;
(9)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正确理解宗教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
3.能力目标
(1)能阅读并鉴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篇佳句。
(2)能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自己的人格。
(3)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4)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和工作的问题。
(5)能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解读当代社会的现象。
4.课程思政目标
(1)培养学生“文质彬彬”君子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礼敬”他人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和合精神;
(3)培养学生“感恩”“互助”的人文情怀;
(4)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中华传统文化绪论、先秦诸子思想、中国传统礼仪文明、中国古代教育精粹、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民俗、中国古代科技、古代中外交流等九个模块,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传递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拓展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具体安排见下表:
序号 |
教学模块 |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
参考学 时 |
1 |
走入中华传统文化 |
使学生对本课程有整体的认识。 |
1.以问题的形式导入; 2.简要介绍本课相关情况; 3以讨论对话的形式,介绍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
2 |
1.了解文化的涵义;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4. 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崇敬之情。 |
1.以讨论的方式导入文化的涵义; 2.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学生分组讨论文化的类型; 4.对比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5..举例说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6.布置任务。 |
2 |
诸子思想 |
1.熟知儒家的主要观点; 2.领悟“仁”的涵义; 3.吸取“为仁由己”的人文精神。 |
1.课前问题; 2.从问题导入儒家介绍; 3.学生分组讨论“仁”的思想; 4.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下分析; 5.布置任务。 |
2 |
1. 了解老子的成就; 2. 了解道家的主要思想; 3. 领会“道”的涵义和精神。 |
1.课前导入; 2.从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问题引入道家; 3.视频分析; 4.“道”的当下意义; 5.布置任务。 |
2 |
1.了解墨家和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理解墨子“兼爱”“非攻”等思想; 3.理解“法术势”思想; 4.合理看待法家的思想价值。 |
1.课前问题; 2.从问题导入前秦诸子; 3.学生分组汇报成果; 4.通过辩论理解儒道墨法各家思想的不同; 5.布置任务。 |
2 |
3 |
中国传统 礼仪 |
1. 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涵义、起源、发展; 2.了解中国传统礼仪制度; 3.熟知中国传统礼仪特点; 4.分析中国传统礼仪的意蕴及现代价值; 5.了解东西方礼仪的主要差异 。 |
1.从案例由来引入课程; 2.案例分析,讲授中国传统礼仪发展史; 3.通过视频讲解中国传统礼仪的特点; 4.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礼仪的当代价值; 5.布置任务。 |
2 |
4 |
中国古代 教育 |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 2.熟知古代教育的特点; 3.熟知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思想; 4.分析家训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
1.从问题引入课程; 2.讲授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3.分组讨论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4.曾国藩家训介绍; 5.布置任务。 |
2 |
5 |
中国古典文学 |
1.熟知古典诗歌发展历程; 2.能背诵古诗名篇; 3.提升古诗词欣赏水平; 4.学会诗歌应用。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举例说明诗歌的发展历程; 3.鉴赏唐之前的诗歌名篇; 4.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5.布置任务。 |
2 |
1.了解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几部充满了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掌握这些著作的文学特点; 2.理解文学合于历史而又从历史中分化出来的轨迹; 3.能阅读经典篇目; 4.熟知 《史记》的艺术成就和司马迁的情感注入。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学生分组交流《春秋》《左传》《史记》《汉书》; 3.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历史与文学的合与分的历程; 4.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史记》的成就; 5.讨论司马迁的人格; 6.布置任务。 |
2 |
1.了解唐诗宋词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理解唐诗的展现的人生境界; 3.理解宋词情趣。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学生分组讨论唐诗辉煌的原因; 3.举例讲授唐诗的人生境界; 4.讨论宋词兴起的原因及繁盛的表现; 5.举例讲授宋词的情趣; 6.布置作业。 |
2 |
1.了解小说发展历程; 2.能阅读、赏析小说名篇; 3.提升小说欣赏水平。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举例说明小说的发展历程; 3.学生欣赏著名小说片段; 4.布置作业。 |
2 |
6 |
中国传统艺术 |
1.熟知汉字的发展历史; 2.掌握汉字的独特美。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学生分组讨论汉字之美; 3.举例说明汉字文化。 |
2 |
1.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 2.熟知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书法家; 3.掌握中国书法精神。 |
1.以毛笔的结构引入课程; 2.结合实例和师生互动讲授书法的产生与发展; 3.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书法的特点; 4.布置任务。 |
1.熟知中国传统戏曲知识; 2.能欣赏传统戏曲作品; 3.开阔视野,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
1.以问题引入课程; 2. .举例说明中国典型剧种; 3.展示中国戏曲的脸谱; 4.学生分组讨论对中国戏曲传承创新的渠道; 5.布置任务。 |
2 |
7 |
中国传统民俗 |
1.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 2.掌握汉服、旗袍的特点; 3.熟知汉服文化。 |
1.从问题导入课程; 2.学生讨论汉服的穿法; 3;举例讲授汉服和旗袍的特点及文化; 4.布置任务。 |
2 |
1.熟知中国悠久的美食名饮知识; 2.熟知中国饮食的特点; 3.了解茶的种类及特点; 4. 了解茶文化。 |
1.从问题引入课程; 2.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 3 举例说明地方风味流派; 4.举例说明茶的种类; 5.学生分组讨论饮茶仪式中的茶文化。 |
2 |
1.熟知传统节日民俗; 2.能遵循传统节日民俗习惯; 3.开阔视野,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
1.以饮食问题引入节日; 2.学生分组节日的习俗; 3.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凝聚力; 4.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 |
8 |
中国古代科技 |
1.熟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熟知《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科技名著; 2.了解中医的成就; 3.了解瓷器的历史与成就; 4. 激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崇敬之情。 |
1.从四大发明引入课程; 2.学生讨论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 3.举例讲授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4.号召大家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 |
9 |
古代中外交流 |
1.了解古代中外交流的历史; 2.熟知中外交流的基本精神; 3.提高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
1.从问题引入课程; 2.学生讨论中外交流的大事件和有关问题; 3.总结中国对外交流的基本精神和态度; 4.总结课程。 |
2 |
|
|
|
合计 |
32 |
五、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为根本理念,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上实行“三加”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使用经典导读、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式,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1.“三加”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万卷书+万里路”的模式,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践行为载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空间上采取“课内+课外”模式,以课内学习为中心,辐射课外行为,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线下+线上”模式,以线下为主导以线上为辅助,形成合力,从而实现混合课改的理念。
2. 经典导读教学法
自先秦以来,灿烂文化长河中留下的文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典导读是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艺术鉴赏力和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经典导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VR虚拟情景、真实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地体验历史和场景,从而油然而生地产生感情和感想,更深度地理解民族文化。体验式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成为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道德感化力的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方法,使其懂得通过主体探索、发现进行学习,同时在参与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发现教学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以各种形态隐形在当代社会的生活中。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和发现当代生活现象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学生会因自己发现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也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并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工作和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5. 任务驱动教学
本课程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旨在学以致用。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小组合作任务。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同知识为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
(二)教学评价
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根据学院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及时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本课程融“教学做考”为一体,注重过程性考核,实施知识、素养、技能、课程思政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定方式,全面评价和督促学生。考核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知识拓展和应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质。
本课程采用“任务+考试”的考核方式。“考试”为课程的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任务”是过程性考核过程,由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共同组成,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文化应用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等内容。
考核类别 |
平时过程性考核60% |
期末终结性考核40% |
补考 |
考核要求 |
平时表现10%(考勤)+阶段考核50%(任务) |
理论考试 |
理论考试 |
(三)教学条件
本课程积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建议主要教学条件有: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效果清晰。
2.网络教学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学校提供安全的网络和稳定的网路速度以及切实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3.仿真实训
为了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着优势资源共享的精神,需配备集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可立足“传统文化”的情景模拟、历史还原,又可传承传播,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直观性,有效性、趣味性。
(四)教材编选
1.教材选用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 第三版)作为教材。
该教材面向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编写,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教材。全书共分为十讲,包含自强不息的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文化灵魂、修身出世的栖息之园、经邦治国的精神律法、传道育人的智慧摇篮、群星灿烂的文学星空、百花齐放的艺术园地、摇曳多姿的民族风情、光辉夺目的科学技术、友爱和平的历史视野。全书为编者自写,角度灵活,文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构建了“中国故事”“文化知识”“原典选文”“古为今用”“学以践行”五个模块。教材内容突出传统与现实的对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的关照和创新,突出了中国文化理想人格、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思政融合点,将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与育人目标相契合,以保证与思政课程的同向教育。
2.教学参考用书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读本》(叶朗 朱良志主编 第二版)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主编 修订本)和作为教参,这两本书与所选教材互为补充。
编写: 王艳玲 校对: 审核:
(系部)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