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互学互鉴 共建共享 共创美好未来——从2025年职教活动周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活动周增刊•专题篇

2025年10月11日 14:58  点击:[]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我国积极探索“职教出海”的战略方向。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的“5I教育”理念,为职教出海提供明确指引,区域布局规划也随之不断优化。聚焦东盟、非洲、中亚等重点区域,我国不断强化标准输出、校企协同。在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福建、广西、河南、天津、山东、吉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打造职教出海主题活动,通过论坛、研讨会、成果展、大赛、培训等多样化形式,集中展示地方职业院校在标准输出、技术服务、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为分类分层打造高质量品牌项目等提供了鲜活样本。



     

教随产出、校企同行



 


以侨为桥、校企同行


2025年5月15日,福建职业教育活动周在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幕,由省教育厅主办,龙岩市教育局和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活动周期间,举办职教出海研讨会、“海丝学院”成果展及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福建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林素川指出,福建正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职教标准联盟,推动“福建方案”成为国际合作通用语言。

“海丝学院”中泰教师研讨会

阿特娜依是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学生,也是黎明(中亚)海丝学院首期“中文+跨境电商”培训班学员。经培训掌握跨境电商核心技能,毕业后进入中资企业工作,助力当地企业增加销售额,体现了职业教育助力人才培养的作用。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拥有约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福建省教育厅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以“机制创新、模式突破、标准引领”为支柱,构建“政校行企侨协同+差异化定位+数字化赋能”框架,打造多元协同与特色路径并举的国际化实践体系。目前,全省有107个境外办学合作项目,在22个“一带一路”国家布局两批36个“海丝学院”,为中资企业培养本土人才,“以侨为桥、校企同行”品牌模式逐渐成熟。

福建职业院校探索机制创新,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华侨的协同作用。黎明职业大学利用海外华侨资源,成立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分会和联盟,形成多方联动合作机制。学校组织参访团赴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将“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向海外,展示成果,加强交流。2025年,“黎明职教海丝行参访团”已陆续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开展职教活动,计划前往更多国家深化合作。

福建各职业院校立足自身优势,实现模式突破。如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与网龙网络公司等共建“海丝学院”,推出“中文+职业教育”品牌,推动教育资源与职业标准向海外延伸,助力海外学子共享优质教育,成为输出中国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黎明职业大学凭借海外合作成果入选福建省教育对外开放精品项目。

福建将探索“政府搭台、院校主导、企业参与、侨力助推”的职教出海路径,推动“海丝学院”从“技术适配”迈向“规则主导”,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可复制的福建方案。


服务东盟、合作共赢


2025年5月14日,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开幕,由自治区教育厅等九部门及贵港市人民政府、广西现代物流集团联合主办。活动围绕“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主题,展示广西职业教育成果。期间,全区职业院校通过多元模式形成职教出海新格局。教育厅长刘友谊强调,广西职教出海旨在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广西被教育部认定为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的省(区、市),有职业学院310所,建有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2024年培养培训东盟师生超1.2万人次。

广西职业教育对接“走出去”企业需求,构建国际化办学模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共建“中国—泰国智造现代工匠学院”,形成阶梯式培养模式;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柬埔寨、老挝建设海外基地,开展“中文+水电技术”培训;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与柳工印尼公司共建工匠学院,形成闭环培养模式。

2025中国—泰国智造现代工匠学院国际学生开学典礼

广西将文化融入语言与技能中,建立“语言+技能+文化”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提出“技术出海、文化同行”理念,将技术课程与非遗文化模块融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四位一体、三证融合”留学生培养模式,开设特色课程,培养东盟留学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文+新能源汽车技术”培训,为多国培养技术工人。这些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为“中马铁路人才培训计划”首批学院颁发录取通知书

广西以职业标准输出为突破口,推动中国职教模式与东盟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合作制定专业标准,纳入老挝资格框架,形成新型职教范式。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东盟行业组织,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缅甸仰光建设实训中心,开发双语教材,培训技术工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马来西亚定制培养标准,输送专业人才。通过成立产教共同体、创新培养模式、共建共享标准,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以标准为纽带、产业为依托、文化为桥梁,从职教大省迈向国际合作高地。


     

技能切磋、文化共融


技能共享、文化融通


2025年5月13日,河南省暨信阳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启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信阳市政府主办。活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展示“职教出海”成果,开展集中采访和国际学生技能竞赛,旨在打造河南“职教出海”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海外市场的高技能人才。

鲁静怡是在2024年9月16日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夺冠的19岁河南女孩,她的经历彰显了职业教育助力学生成长的作用。

河南职业教育优势明显,近年来实施职教出海项目,打造“大河工坊”品牌,培养急需人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河工坊埃塞俄比亚基地”输出道路建设与维护标准,培养当地学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詹天佑学院”为境外铁路项目定向培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比亚迪等合作形成“双交付”工程教育模式。

河南职教将中原文化融入国际技能培养,打造“技术+文化”双轨路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培训时开设文化课程;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多国共建“电力丝路学院”,输出智能电网标准并组织文化活动。

河南职业教育采用协同机制,推动“标准输出—师资共享—文化互鉴”一体化发展。省教育厅推动职教标准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认;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比亚迪等共建产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开设“中文+高铁技术”课程。


匠心传承、技艺创新


5月11日,2025年天津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举办,由天津市教委等多部门联合主办。活动聚焦“技能切磋”与“非遗文化”,以鲁班工坊留学生为纽带,搭建中外技能学习及文化融合平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职教成果“走出去”。天津市教委负责人表示,“职教出海”意义重大,“要紧跟国家战略,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外企业创新培训模式,为亚吉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输送本土技术人才。

在本次职业教育活动周中,天津职业院校展示了学历教育输出的理念与实践。各院校秉持为合作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的理念,将国内成熟且先进的学历教育体系与合作国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国外院校联合开展“2+2”“3+1”等形式的学历教育项目。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汲取国内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迅速适应合作国的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通过此类项目,越来越多合作国的学生获得了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为当地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技能培训是天津职教出海的重要着力点。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在乌干达开展焊接和数控技术培训,结合当地需求讲授理论知识,培训员工180余人次。相关负责人表示,技能培训要深入产业一线,针对性传授技能。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级链式培养体系,23年间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3600余名技术人才。众多院校在活动周期间分享了类似案例,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有效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增强企业生产效能。

天津职教出海注重标准输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外企业,构建协作机制,制定多项工种与课程标准,开发双语教材,推动中国轨道交通标准嵌入合作国职业体系,部分专业标准获当地认证。专家认为,标准体系构建是中国职教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可规范合作国培训流程,提升中国职教话语权。天津职业教育通过输出学历教育、深化技能培训、构建标准体系等举措,打造鲁班工坊“金名片”,为国际化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作出贡献。未来,天津将继续深化职教出海,引领国际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技能之光,创新引领


2025年5月11日,山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九部门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山东省推动职业教育“组团出海”,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机制,实施海外“班•墨学院”计划,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2025年山东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职教出海”浪潮中,青岛电子学校陈琪老师的事迹格外亮眼,彰显着山东职业教育的国际担当。

陈琪是青岛电子学校中德能力中心成员。2020年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分校成立后,师资培训成为关键难题。陈琪主动请缨,承担电子专业师资培训工作。面对语言障碍,她自学尼泊尔语,巧用图片、视频和实物演示,将复杂电子知识直观呈现,促进与学员交流。她深入调研尼泊尔教育现状,结合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与尼泊尔国情,对教学大纲和“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特色教学模式。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尼泊尔分校建立起教师储备队伍,培养出众多优秀技术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陈琪表示,“职教出海”是知识技能传递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会继续拼搏。

山东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的理念,实施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山东职业教育以“校企同行”模式推动国际化办学,校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教育链+产业链”融合模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联合歌尔股份、豪迈集团共建13个海外“班•墨学院”,输出“3+5+8”职教标准体系,并反哺校内产业学院建设。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菜鸟北方公司合作开发城际物流无人机项目,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鹏强调,职教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纽带,校企共建标准可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同时,山东职教在创新培养模式上成效显著,采用“语言+技能+文化”三位一体体系,打通国际化人才成长通道。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浪潮、中兴通讯等企业开发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发数字化国际教育平台,“中文+职业技能”资源使留学生学习效率提升20%,累计培训本土员工超16万人日。越南学员阮文雄表示,通过相关培训掌握了技能,感受到中国技术的先进性。

山东职业教育通过标准输出推动国际化办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为海外企业定制人才方案,其工业机器人技术员标准被纳入老挝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淄博职业学院与柬埔寨合作制定技能鉴定标准;烟台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班•墨学院”,为东南亚定制培训体系并开发相关标准。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扩大中国职教朋友圈


资源共享,互学互鉴


2025年5月11日,吉林市教育局主办吉林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旨在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体系,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吉林省教育厅强调职教“走出去”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需对接汽车制造等特色产业海外需求,推动职业技能国际输出。

2024年10月,俄罗斯学员基里尔•康斯坦汀诺维奇•乌托奇金参加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商用车整车维修培训,课程由一汽集团与学校联合设计,采用“理论+实操”模式。他表示通过学习提升了技能,感受到了中国职教的严谨与创新。吉林省推动“职教出海”,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发布“新丝路国际技能创新大赛”项目,深化与中东欧合作。同时组织7所高职院校赴成都调研,学习境外办学等经验,完善国际化发展路径。

吉林省职业院校,如交通技师学院,秉持“以技立身,以德树人”理念,在传承工匠精神上不遗余力,积极开展职教出海。该校与多国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师生互派交流,外教来校培训,教学中贯穿工匠精神培养,以技能竞赛、实践教学等让学生领悟其内涵。学院领导认为职教出海是技能、文化及精神的交流传播,通过合作能让学生在接触多元文化时理解工匠精神价值,院长称其旨在让世界见证中国职教学子技艺与精神,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了中外匠心交流融合。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员们在活动周上学唱中文歌

吉林省职业教育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在活动周上,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架设起文化桥梁。学唱中文歌、成语猜猜猜活动、传统茶艺活动、文化沉浸展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活动为国际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也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首批试点院校。多年来,积极推进“职教出海”,与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等国外知名教育机构及学校广泛开展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与多国高校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德农业合作项目等,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并推广特色专业。学校认为职教出海是双向交流合作,有助于共同培养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吉林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项目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服务“一带一路”共创美好未来


2025年5月1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举行。活动由重庆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主办,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示职业教育成果。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表示,未来将与四川携手深化合作,通过“三个协同”推动成渝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重庆职业院校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成立多个国际职业教育联盟。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吸引了15个国家的161家会员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人才需求,获批建设开发斯里兰卡首批数字经济职业标准,推动职教标准向马尔代夫、沙特等国家推广。

重庆职业院校依据各国产业与人才需求定制特色教育项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田间学院”开发“田间微课”,构建云端教学体系,创立“中文+技能”课程模式;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联合立项金砖国家相关课程开发和标准建设;重庆借助第三方评估力量开展职教质量认证,推动职教资源规范“出海”。

重庆职业院校在海外办学中联合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项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坦桑尼亚鲁班工坊”根据人才需求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斯里兰卡贫困家庭就业问题,推进数字经济职业标准建设,助力当地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

 

 


下一条:第三届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