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河南省暨信阳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启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信阳市政府主办。活动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展示“职教出海”成果,开展集中采访和国际学生技能竞赛,旨在打造河南“职教出海”品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海外市场的高技能人才。
鲁静怡是在2024年9月16日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夺冠的19岁河南女孩,她的经历彰显了职业教育助力学生成长的作用。
河南职业教育优势明显,近年来实施职教出海项目,打造“大河工坊”品牌,培养急需人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河工坊埃塞俄比亚基地”输出道路建设与维护标准,培养当地学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詹天佑学院”为境外铁路项目定向培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比亚迪等合作形成“双交付”工程教育模式。
河南职教将中原文化融入国际技能培养,打造“技术+文化”双轨路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培训时开设文化课程;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多国共建“电力丝路学院”,输出智能电网标准并组织文化活动。
河南职业教育采用协同机制,推动“标准输出—师资共享—文化互鉴”一体化发展。省教育厅推动职教标准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认;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比亚迪等共建产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开设“中文+高铁技术”课程。
5月11日,2025年天津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举办,由天津市教委等多部门联合主办。活动聚焦“技能切磋”与“非遗文化”,以鲁班工坊留学生为纽带,搭建中外技能学习及文化融合平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职教成果“走出去”。天津市教委负责人表示,“职教出海”意义重大,“要紧跟国家战略,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外企业创新培训模式,为亚吉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输送本土技术人才。”
在本次职业教育活动周中,天津职业院校展示了学历教育输出的理念与实践。各院校秉持为合作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的理念,将国内成熟且先进的学历教育体系与合作国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国外院校联合开展“2+2”“3+1”等形式的学历教育项目。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汲取国内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迅速适应合作国的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通过此类项目,越来越多合作国的学生获得了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为当地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技能培训是天津职教出海的重要着力点。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在乌干达开展焊接和数控技术培训,结合当地需求讲授理论知识,培训员工180余人次。相关负责人表示,技能培训要深入产业一线,针对性传授技能。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三级链式培养体系,23年间累计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3600余名技术人才。众多院校在活动周期间分享了类似案例,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将课堂搬到工厂车间,有效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增强企业生产效能。
天津职教出海注重标准输出。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外企业,构建协作机制,制定多项工种与课程标准,开发双语教材,推动中国轨道交通标准嵌入合作国职业体系,部分专业标准获当地认证。专家认为,标准体系构建是中国职教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可规范合作国培训流程,提升中国职教话语权。天津职业教育通过输出学历教育、深化技能培训、构建标准体系等举措,打造鲁班工坊“金名片”,为国际化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作出贡献。未来,天津将继续深化职教出海,引领国际职教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5月11日,山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联合九部门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山东省推动职业教育“组团出海”,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机制,实施海外“班•墨学院”计划,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2025年山东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职教出海”浪潮中,青岛电子学校陈琪老师的事迹格外亮眼,彰显着山东职业教育的国际担当。
陈琪是青岛电子学校中德能力中心成员。2020年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分校成立后,师资培训成为关键难题。陈琪主动请缨,承担电子专业师资培训工作。面对语言障碍,她自学尼泊尔语,巧用图片、视频和实物演示,将复杂电子知识直观呈现,促进与学员交流。她深入调研尼泊尔教育现状,结合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与尼泊尔国情,对教学大纲和“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特色教学模式。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尼泊尔分校建立起教师储备队伍,培养出众多优秀技术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陈琪表示,“职教出海”是知识技能传递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会继续拼搏。
山东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的理念,实施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山东职业教育以“校企同行”模式推动国际化办学,校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教育链+产业链”融合模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联合歌尔股份、豪迈集团共建13个海外“班•墨学院”,输出“3+5+8”职教标准体系,并反哺校内产业学院建设。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菜鸟北方公司合作开发城际物流无人机项目,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鹏强调,职教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纽带,校企共建标准可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同时,山东职教在创新培养模式上成效显著,采用“语言+技能+文化”三位一体体系,打通国际化人才成长通道。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浪潮、中兴通讯等企业开发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发数字化国际教育平台,“中文+职业技能”资源使留学生学习效率提升20%,累计培训本土员工超16万人日。越南学员阮文雄表示,通过相关培训掌握了技能,感受到中国技术的先进性。
山东职业教育通过标准输出推动国际化办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为海外企业定制人才方案,其工业机器人技术员标准被纳入老挝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淄博职业学院与柬埔寨合作制定技能鉴定标准;烟台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班•墨学院”,为东南亚定制培训体系并开发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