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路向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已取得显著成效,尤其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人才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要在发扬与继承已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技能人才支撑力度,特别需要警惕其中的潜在风险并由此提出行动路径。
(一)形成理性向度与人本主义兼具的人才观
虽然我国近代早有职业技术教育之实,但“职业教育”首次记录在案要追溯到1911年.发展至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社会也逐渐开始接受职业教育的类型身份。研究表明,“职业导向性与社会生产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具备基本属性特征,成为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教育类型。如果我们仅依靠对职业教育发展事业的普遍性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解读,削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进程。此时,需要重新反思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念基础与条件。
一方面,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理性向度,慎重判断其时代价值。学界对职业教育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本质上看,广义职业教育是指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与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应,是一种面向个体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涵盖从基本技能到高级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从中职教育到职业本科教育,强调终身性、高技术性、职业性和产教融合。狭义的职业教育则是一种提升职教人才技能水平,增进其职业表现与职业素养的教育,与Vocational Education相对应。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职业教育都是教育类型之一,与其价值判断之间本无天然关系,因此职业教育绝非层次低下、质量不足的教育。然而,目前现实中存在一种分层主义,对各种教育类型、学校贴上“优良中下”判断标签。在该倾向下,职业教育体系中也出现评价主义、排名主义、优绩主义等倾向。实际上,在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菲利普斯看来,“学术”与“职业”不意味着地位高低,课程设置理念应通过两种类型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青年人。还有研究指出,职业教育设置富有人本性的教学实践,更关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娴熟技能水平、坚实专业基础、前沿技术水准、系统工程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的时代新人,而非追求掌握理论知识与学科能力。在此意义上看,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特别注意反思带有“矮化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概言之,需要持续推动职业教育社会形象重构工程,坚决破除社会认同危机,加强产业认准、岗位认可、社会认同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工作,这可能是更为理性且符合类型定位的职业教育育人观。
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人文精神融入。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还需特别关注职业教育人本主义倾向。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人本精神缺失问题,为此提出“还技于道、技道相济”方略,希望通过规避技术单线性发展产生的工具理性。在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需时刻保持价值理性,避免出现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为此,面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要在重申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明确高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尤其要警惕和反思已经固化的科学理念。具体而言,需要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加强高技能人才人文素养,更加重视思考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职业伦理、职业生涯等,规避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现象。同时,在实践层面上,职业教育要观照人本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胡适曾多次强调无论是教育培养还是青年职业选择,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人兴趣。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构建路向是促使对个体的现实存在与终极关怀的统一、科学与人本精神的结合、精英职业教育与大众职业教育的整合。缺乏人文主义的教育以及缺少人文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终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建立以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内在统一为内核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构建与科技元素相融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多重功能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要重树人才培养理念,也要关注协调人才培养体系与结构,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再建。制度背后是职业教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步入数字时代教育组织与管理形式得到系统性变革,涉及数字时代的整体环境、体系结构与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科技进步带动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时代整体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作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体系结构的核心指向科技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耦合关系,行为规范则涉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元素运用的具体安排与措施,助推科技元素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融汇。
首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融入科技因素。科技元素具有渗透性、动态性、持续性等特征,其对教育组织管理具有影响作用,科技元素熏染不仅能为教育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支持,而且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供给新工具。目前,我国基本营造出“重视科研、持续投入”的科技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科技元素转化为具体制度加以落实。科技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功能在于持续为职业教育改革供给赋能因子,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事业系统变革。科技元素体现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最本质特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教融汇战略目标。为此,必须将科技优势与人才培养实际结合,稳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次,通过体系结构整体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设计。我国需要基于科技体系结构设计相应的人才培养支撑制度,借助人力资本更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完善科技体系结构的核心在于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一体化推进科技体系结构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聚焦科技体系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过程与质量评价三个方面:第一,在培养定位上,要坚持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接高端职业岗位需求,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水平和高层次,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组织等要共同参与培养定位设计环节;第二,人才培养过程要契合科技发展水平,在培养方法上借助科技手段从单一学科向多专业教育转变、从技能熟练型向符合能力型转变、从简单封闭教学法向实践运用法转变,有限度地提高育人效益;第三,为了消解人才培养问题,需要依托质量评价分析现有科技评价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总结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并构建科技手段支持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
最后,借助科技手段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高效且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借助一定保障机制加以保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元素与手段供给完备后,如何保障人才培养定位不偏移、过程不松懈便成为重要的思考命题。在推动科技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注意人才培养过程偏移问题,科技手段要将人才培养复杂目标简化为具体指标,借助智能化工具保障评估与预测育人结果,以此指导职业院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为规避人才培养风险问题,需要依靠数据治理体系反思人才培养过程,实时把握育人制度进程。
(三)挖掘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职教文化内涵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与挖掘,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实现与国际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紧密对接,突出并彰显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培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技能人才有助于凸显我国职业教育育人实力。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标识,而挖掘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体现了职业教育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而汇聚最广泛的力量。“在我国面临许多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全球性新挑战中,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已经从舞台的边部移向了中心,成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助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文化内涵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资本,而文化以一种隐性因素存在于教育事业之中,被认为是一种隐匿的社会契约,任何教育功能发挥都要以融入本土文化基因为基本前提,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基因”。
我国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振需要借助对人类思想、社会秩序的深度共鸣来彰显。在我国,职业教育有特殊的文化基因序列,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注重培育高技能人才“德行”。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借助技术伦理提倡“以道驭术”的思想观念,例如,墨家学派倡导“道德品质为先”的育人理念,在《墨子·尚贤》篇中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人才道德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素来崇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古代职业教育极其重视技能训练,早在《诗经》中就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描述对玉石的精细化加工,朱熹批注有“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读。随着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风险社会到来,人类社会在面对就业困难、不平等、身份歧视、环境退化等挑战时,更深刻地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涵,也体会到通过高技能人才助推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无论基于历史还是现实视角,站在主观抑或客观视野,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至今为止为人类与地球寻求繁荣、和平、自由与稳定的基石,也是更贴近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价值主体。
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出发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实现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促使数字转型赋能发展等步骤生成各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标识,必将为构建和平与自由的世界提供应有的贡献。我国职业院校中有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而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已累计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口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约150万人,许多贫困家庭通过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与知识匮乏的代际传递。我国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向世界彰显其文化内涵的过程中需要世界“聆听”,而其前提条件便是主动地向世界提供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的声音。同时,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还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等特征,对于帮助个体掌握技术技能、提高个人收入分配效益,进而有效地促进高品质就业具有积极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媒介,如何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丰富资源,传播职业教育文化内涵,无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