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热点 >> 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的现代化基本路径之职业教育探析

2024年05月13日 11:39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新形势新任务,均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职业教育在认知、理念、体系等现代化路径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时代定位和历史使命的认知存在偏差、发展理念尚未与时代变革同步、现代化职教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匹配度有待增强、彰显类型特色的办学和评价制度尚不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对接产业前沿、惯性思维方式导致工作方法欠科学、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支撑等。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贡献力,亟需在以下八个现代化发展路径上探索创新,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

01

一、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格局,是职教强国建设的基本前提

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时代潮流。提高全局站位,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统筹“两个大局”战略思维,增强把握历史方位、找准时代定位、明确使命任务的自觉和能力,以大局观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格局,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把握改革建设的历史方位。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以及疫情、战争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技格局、治理格局和国际竞争格局等都处于快速调整和变化之中,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纵观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迈向新征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着眼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交汇的时代背景,置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大坐标,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断实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二是要紧盯产业技术变革,找准类型建设的时代定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生产力相关理论,职业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兼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理应把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融入类型建设之中。因此,职教战线要围绕党中央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增强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超越培养一般技能型人才的传统定位,重塑角色观、价值观,更加主动、更高水平地对接技术变革、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本需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紧跟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两大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任务部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三是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承担改革发展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指示批示精神,为职业教育立足服务、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功能指明了方向。职教战线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从强国建设目标、人力资本积累、全民共同富裕、教育结构调整的全局高度,主动承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使命任务。要紧跟党和国家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举措,深入研究国家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重大战略、重要规划和重点工程,深学细研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目标、任务,深刻把握建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举措,进而明确自身的使命任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发展重点提升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区域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上来,不断增强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高端化、供应链现代化和价值链增值化等方面的能力。

02

二、推进理念变革和思维创新,是建设职教强国的关键所在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以理念现代化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思路创新。

一是要增强类型自信,深化类型发展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支撑国家工业建设过程中,逐步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助力产业升级、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证明了职业教育是国家产业的贡献者、社会生产力的贡献者、工业门类齐全的贡献者、新技术应用的贡献者。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职业教育要树立和践行“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进一步走出学历教育误区、层次教育误区、高中本科补充误区、升学教育误区、单纯追求国民教育误区,以高质量办学水平进一步改变国家、社会、企业、教育、家长、学生各主体的认知错节。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需立足新时代赋予匠心文化新内涵,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为优化类型定位、建设职教强国提供精神基础。

二是要培育转型意识,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产业生态从多元发展走向跨界融合、产业形态从单一竞争走向链式合作、产业模式从行业分工走向平台共享、产业内涵从规模发展走向智能制造+、产业质量从低端粗放走向高端精细。作为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教育技术、教材呈现、课堂场景、学习方式、教师能力、教学评价、教育生态、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亟需以数字化赋能提升质量,将“怎么转、怎么改、怎么提”的实施路径具体落在专业、课程和教师思维能力上,将实施主体落到教育部门、学校班子、教师队伍上,将实施效果落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可以按照先有意识、再立观念、付诸实践三个步骤推进。

三是要树立工程思维,推动发展赛道变革。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过起步、重构、恢复调整、规模扩张等阶段,已经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对接工程链各环节人才需求,工程师人才体系应该包括战略工程师、架构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操作工程师。因此,新阶段工程教育体系应包括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则要承担培养造就能够解决复杂工艺问题、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工艺工程师和操作工程师。树立工程思维,融合工程教育的理念、思维和路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专业复合能力,造就具有数字素养、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开辟新赛道的重要路径。

03

三、提高体系的匹配性适应性,是建设职教强国的基本条件

建设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条件。

一是要优化教育结构,推动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结构是质量的基础,没有结构何谈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总量充裕、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人才队伍支撑。当前我国人才数量结构、质量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在以数字经济、算力经济为引擎的新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着力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产业人才缺口势必进一步扩大。如果参照我国保持制造业比重不变的产业政策,我国应按照高端研究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三类人才1∶2∶7的比例来优化教育结构。因此加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产业人才支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是要优化专业设置,奠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础。专业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职普融通以及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科技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的基础。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急需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挑战,持续推进优化专业设置是立足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办职教的基本要求。2021年新版专业目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中、高、本、硕专业定位不系统、不衔接,与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市场需求不对接,专科、本科、研究生相关专业与岗位匹配度低,专业名称内涵不够现代,等等。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迭代加速,职业教育专业从大类到具体专业设置仍需要持续动态调整,尤其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亟需进行前瞻性布局,使人才供给及时适应产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满足技术变革和社会进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是要深化贯通融通,提高职教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匹配度。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强劲推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正在摆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方式和路径,转向依靠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透射到人才需求上,在结构层面要求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能够适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质量层面要求人才培养打牢知识基础、培养数字素养、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在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的生产、服务一线创新创造、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畅通科技、人才、教育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立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两个维度,从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方面推进纵向贯通,从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方面推进横向融通。

04

四、创新办学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建设职教强国的重要保障

推进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尤其是深化产教融合、教学评价、育人模式等机制创新,充分彰显职业教育植根产业、跨界融合的特色和优势,是建强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是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促进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经过多年实践,产教融合已经从最初的产、教融合发展逐渐拓展为产、教、科、城融合创新发展,产教融合的载体也从传统单一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向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院、科技中心、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科技转化中心等拓展。产教融合不再仅仅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制度和提高质量的基本路径,也逐步成为企业的成长要素、行业的发展基础、城市的发展载体,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产业升级规律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紧跟科技、行业、产业、城市发展新变化,亟需创新产教融合实施逻辑和推进路径,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以城市为载体的效能模式,从而推动国家顶层设计在省域、市域层面转化为可落地生效的政策和制度,真正打通产业资源、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实现产、教、科、城供需全方位全过程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推动评价制度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新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当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中高职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高、教育模式技术含量低、教材陈旧差距大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导向不足有关。尤其是在引导职业院校建设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专业能力衔接、培养师生数字素养、激发产教融合内在动力、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建立科教融汇机制、推进职普融通等关乎高质量发展方面,亟需探索建立以质量保障为重点、激发内部与外部主体积极性的评价制度。以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评价体系巩固优化类型定位。

05

五、提升内容质量和科研能力,是建设职教强国的根本举措

教学内容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职业教育能否适应、匹配、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学研究既是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动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践、科研等核心要素紧密对接技术变革趋势、产业升级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是推进职业教育内容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

一是对接数字人才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持续全面升级。专业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载体,是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教育部门着眼对接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全面升级和数字化改造。2021年发布的新版专业目录,涵盖了41个工业门类体系重要领域所需岗位,并对照19个专业大类相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一体化设计改造了专业名称、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职业面向、实训实践等,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但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新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国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部署逐步落地,仍需持续优化专业设置,撤销淘汰专业、更新落后专业、增设新生专业,尤其是要对接产业新标准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推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契合产业需求提供专业支撑。

二是对接新业态新场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随着数字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生产、服务一线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绿色化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具备数字知识和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为职业院校提高关键办学能力提供了路径。对接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变革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实训等核心要素,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技术运用与教育规律对接:首先要培育教师数字化转型意识,通过前沿技术培训重塑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结构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其次是要创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逻辑,建设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实用性通识教材和专业教材,同时创新教材呈现形式,为及时将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提供便利;再者,要按照产业需求—技术需求—岗位需求—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逻辑,构建职业教育类型一体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体系。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纳入创新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形成科研成果—产业成果—教学成果—人才培养成果—科研成果的闭环,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是创新链条的一个重要节点。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也应重视和发掘职业教育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功能,引导职教战线了解核心技术和科技前沿,树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围绕重大装备、核心设备、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助力解决我国“科技产业两张皮”、成果转化缺少工匠人才等难点、堵点,破解“有原料、没材料”“能设计、不会造”卡脖子问题。

06

六、运用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是建设职教强国的重要途径

建设职教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科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把职教强国建设规划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作为支撑。

一是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把理论创新转化为生动实践。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根本问题,为教育强国建设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教育担当教育强国建设使命,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聚焦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任务,在培养时代新人、建强教育体系、服务支撑发展、强化改革创新、深化对外开放、打造强师队伍等方面创新实践举措。

二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把政策部署转化为实际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紧完善教育顶层设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出台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走深走实。将政策部署转化为实际成效,首先要开展政策研究,找准落实各项政策举措的切入口和着力点;随之开展实践探索,通过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例如,在打造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产教融合市域联合体和行业共同体过程中,首先要研究构建院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协同机制,从而建立新模式、新路径实体化运行机制,为多元主体共建专业、教材、课程、教师、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机制保障。同时要及时总结试点产教融合省域新模式、联合体和共同体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也可从成功实践中凝练理论、升华为制度设计。

三是坚持产业规律与人才规律有机统一,把类型特色转化为类型优势。充分尊重职业教育植根、适应并促进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助于汇聚各界精英力量和优质资源形成共建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把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转化为类型优势。坚持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要遵循技术推动下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主导产业不断更迭的逻辑以及人才成长规律。一方面要紧跟产业动态、对接产业政策,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专业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体系,把产业要素、资源及时导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基于时代需求调整优化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比重结构,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07

七、推进依法治理和数字治理,是建设职教强国的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新职教法,对接数字化治理发展趋势,更新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提高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设职教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推升各主体依法参与职教办学的能力。新职教法的颁布实施为各主体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法律遵循。具体来看,新职教法对职教战线学校、师生关切的职业教育定义、定位、结构、层次以及教材建设、新兴专业、教师队伍、产教融合、学校权利、收入用途、经费来源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对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目的内涵、地位定位、衔接体系、办学主体、实施路径、办学内容、职责边界等问题也予以规定;同时也为理论界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类型体系、改革创新、办学理念、师生权益、发展保障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法律规范。有效推动新职教法贯彻实施,要针对职教战线、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群体,从不同视角进行针对性、精准化解读和阐释,促进职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懂法、知法、践法,为实现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提供良好的思想根基和社会环境。

二是对接数字治理趋势,增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理念和能力。数字化治理是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适应数智时代高水平治理效率需求的必然选择。增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水平,要着眼数字技术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数字化转型趋势,系统研究国家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以及地方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有关规划,尤其是政府在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充分认识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治理数字化的必然性和必需性。探索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治理结构,也可在借鉴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举措的基础上,探索职业院校聚合数字化治理要素机制,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等环节的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开辟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新空间。

08

八、筑牢历史根基和理论根基,是建设职教强国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卓越匠心精神,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根”与“魂”。从历史纵深溯源我国职业教育的厚重历史,立足时代潮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坚定历史自信,以科学理论指导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是建设职教强国的内在要求。

一是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研究填补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空白。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将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技工学校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起源,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历史虚无”的假象以及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系统、不现代等问题。以鲁班精神和墨子思想为代表的班墨匠心文化,贡献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厚沃土。换个角度思考,人类生存生产对职业技能的基本需求,决定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职业教育先于科学、职业技能先于技术。因此,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工业发展史、科技发展史抑或经济学发展史等任何一个视角思考,理应将班墨时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在充分挖掘、系统梳理职业教育历史的基础上,立足时代需求,尤其是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新审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制度,研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供给的路径举措。

二是立足人才科技教育规律,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教理论体系。坚持人才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有机统一,将职业教育置于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域下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跳出职教看职教”。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职业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要明晰职业教育与生产力变革、技术变革、知识转化和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机制,分析职业教育促进价值创造要素变革以及推动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从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视角,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有基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生产关系背景,需要重新界定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路径、体制机制、内容方法、框架体系,以契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设,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上一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
下一条:职业教育成就更多出彩人生